學校要聞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來閩考察時,要求福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推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響應、主動謀劃,與漳州市農業農村局合作成立漳州市鄉村振興學院,下設“一中心兩基地”(大數據中心、人才培訓基地、電商與物流基地)和“一庫三園”(現代農業智庫、鄉村休閑旅游科教園、農產品加工研發科教園以及數字農業科教園),著力實現課堂教學與田間地頭互通、科技成果與農業推廣互通、線上教學與農民培訓互通,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漳州市農業農村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成立漳州市鄉村振興學院
一、搭建鄉村教育平臺,助力人才振興。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學校結合漳州市“三農”經濟發展需求,依托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搭建專業化鄉村人才培訓平臺。一是培訓對象廣泛。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要求,圍繞全面推進漳州市鄉村振興人才需要,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全方位培養各類人才,重點培養漳州需要的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二是培訓形式新穎。實施“實踐教學、創新創業、社會培訓、科研服務”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政校企共同參與鄉村人才培養,引入教育部“1+X”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采取二元制、現代學徒制、短期集中培訓、鄉間體驗等多元培訓形式。三是培訓內容實用。充分利用園區的硬件設施和實訓基地,打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三農”人才培訓課程,現已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鄉村旅游管理人員、民宿經營服務人員等培訓近10000人次,舉辦農村電商公益培訓班1次。
二、開展教育技術服務,助力產業振興。學校因地制宜,著力推進教育成果轉化,推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電商產業發展。一是挖掘鄉村旅游特色。建設鄉村休閑旅游科教聚園,下設漳州文化旅游研學交流基地、漳州非遺文化傳承示范基地和文旅產業振興創新基地,集文旅研究、人才培訓、學術交流、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為一體,開展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挖掘與活化研究,提供鄉村旅游開發規劃編制服務、鄉村民宿經營指導、導游辭撰寫與翻譯等技術服務。完成漳州市鄉村旅游相關課題調研5項,涉及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提升、鄉村旅游安全防范、鄉村民宿服務、水仙花基地文化資源挖掘與推廣等;6人次專業教師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分赴南靖土樓開展鄉村旅游活動經營與民俗經營指導、龍海非遺東美糕傳承媒體營銷指導等。二是推進農產品技術轉化。建設農產品加工研發科教園,依托我校4個省級和1個市級產學研用創新平臺,與福建紫山集團等60多家省內外知名企業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并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加強漳州地區特色果蔬加工方法、產品形態、保鮮、加工廢料資源化利用等方面技術轉化每年5項以上,其中由食品工程學院主持的“凍干技術”在省級龍頭企業福建立興的轉化使企業年營收增加千萬,為打造鄉村農產品加工產業提供了軟硬件支撐。三是助力農村電商發展。建設電商與物流基地,由數字農業電商與物流中心和京東產業學院組成,主要提供網紅簽約孵化、流量分成、創意支持、技術支持、渠道分發、商業變現等保障措施。組織近200名師生分赴深入平和、詔安、云霄,進行為期1年的農村電商實訓,利用所學知識助力當地農產品網銷出村,宣傳縣域旅游文化和推動傳統商貿朝線上線下融合轉型升級。下一步,將與京東集團合作投資1500萬,共建“全媒體電商物流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引進“亞洲一號”智能物流軟硬件一體化基礎設施,全面對接京東“應用型人才生態工程”,組建全國高校最大的產教融合電商直播基地。
三、打造科技數字學院,助力科技振興。發揮高校科技服務功能,著力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一是建立現代農業智庫。開展省、市“科技特派員”工作,選認市級科技特派員61人次,省級科技特派員102人次,選派10個科技特派員團隊,開展了近兩百次實地或線上科技幫扶,通過發揮個人專業優勢,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為縣域農村提供智力解決方案和落地服務支持,推進“品牌強農”,形成文化賦能、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二是加快數字農業發展。先后投資2000萬,加快大數據中心和數字農業科教園建設,重點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建設,為數字農業提供包括2000核VCPU、4000G內存的計算資源、800T的存儲資源、130T以上的數據交互能力及數據全程安全保障,為線上培訓提供平臺化數據存儲服務,提升“現代數字農業”培訓效果;對農業生產過程提供環境采集和相關農業設備的遠程自動控制,降低農業人工投入成本,全面推動鄉村現代農業生產向標準化、精準化方向發展,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充分釋放土地資源利用空間和潛力,助力培育一批以“農業+智慧物聯”為特征的新農企。
來源:辦公室 文:孫建榮(辦公室) 圖:雷濱(黨工部)